@合肥人 关于核酸采样检测你关心的问题回复来了!
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单位的年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不管是在体育场,还是经济赛场上,拿到桂冠、拔得头筹,是货真价实的成果。这是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做的基础工作。
我们并没有显示出要在基础研发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全力赶超的决心。从世界区域经济上看,欧元区一直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中走不出来,但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未放缓。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这一点不稀奇。不过,作者的说服力来自历史。这方面,几位新锐80后作者最近出版的新书《大目标》,为经济竞争必须赢得金牌这个硬道理,提供了充足的佐证。
不过,25亿美元的科研耗资,相比2008年之后美国为填补金融机构的烂账黑洞所花费的上万亿美元,真算不上慷慨当然,对于地方版四万亿的投资热潮,我们不能不格外注意的是,如何提高投资规划的科学性,把重点放在投资的长期效应上;注重加强对这些投资建设的科学管理与监督,尽量减少地方官员寻租设租的机会;还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投资热潮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特别是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加大当地的信用扩张,在进入正规渠道困难的情况下可能进入非正规渠道,比如高利率的信托资金之类。为此,我提出并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倡导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支持和鼓励富余人才到省外就业创业;欢迎本土籍人才回乡创业,形成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短线人才能按需求不断流入,长线人才能按需求不断流出的良性人才经济循环链。
全省每年培训劳务技能人才50余万名,有计划输出500万人,劳务收入500多亿元,同时有不少劳务人才回乡二次创业,一些新技术、新理念和管理办法随着人才的循环输入甘肃。体循环,主要指国家或省市区域内循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论生产力水平如何迅速提高,表现形式如何变化,从根本上讲,离开了劳动力,生产力就不复存在。循环形成的资本输出与输入量一般较大,对输出或输入省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能带来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能给予人才更高层次精神上的满足,是发达地区所不能够做到的。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过度集中,出现新的人才囤积闲置或不饱和工作状态,水满则外溢。
不断新生的人才群积累和传承着知识、技术、管理理念等人才资本要素,同时又不断创新,使人才资本的增量和存量不断增加。一般是无序的,带有争夺性质,循环过程中阻力较大投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21.9%,远高于GDP年均11.2%的增速。尽管投入的资本越来越大,但资本产出效率和投资效率却越来越低。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进入专题: 经济下行 。据世行的测算,30多年来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两至四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六至八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6年为43.9%,2010年达到54.0%。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国际市场容量被压缩,以及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
还有,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在降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更依赖于要素的增长,要素红利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此外,中国资本形成效率也在持续降低。无疑,在外需不振、消费乏力的情况下,投资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2008年雷曼倒闭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剧烈动荡,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急速下行,GDP季度环比折年率从2008年二季度的10.3%急滑到四季度的4.0%。中国位居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和生产性较高的人口结构,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这些年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占50.9%,2010年上升到69.3%。尽管变化的过程是平滑的、缓慢的,但从趋势上讲已趋近拐点。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致使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保增长目标的优先级再次提升,说明决策层对增长忧虑加大,也在用新一轮政策刺激极力抵抗经济增长下行。
如果以ICOR(增量资本产出率=投资增加量/生产总值增加量)来衡量,我国投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然而,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正在换挡。
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而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基础性因素,包括内生、外生,需求、供给(资本、劳动力、技术)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利润率、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出口订单、PPI指数全面下滑。
长期以来,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的条件下,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意味着外需放缓趋势的中长期化。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与2008年期间有何不同?中国长期赖以高增长的宏观格局到底出现了怎样的实质性变化?深入分析比较,笔者发现,这两轮经济下行的主导因素有着本质的不同。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快市场化改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视中长期供给条件改善方面,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才是着眼于当前,又惠及长远的治本之策。如果说2008年中国经济主要是受需求冲击(外需)的话,那么此轮下行则更主要是受到了供给冲击。经济增速加速下滑,考验的是政府对于经济减缓的容忍度。
资本形成率2006年为41.8%,2010年上升到48.6%。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高投资率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率较差。
本轮下行速度则相对缓和、幅度相对较小,尽管同比创下近三年来最低单季增幅7.6%的水平,但GDP季度环比折年率从2010年三季度的10.1%下行到2012年二季度的6.3%,未及上一轮下降幅度之大。2000至2007年,中国出口经历了年均23%的高速增长,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约3个百分点,这样的故事未来很可能无法复制。
今年以来,在内外需求萎缩、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国经济面临着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增长威胁: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回落,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趋紧。认识到当前经济下行的实质,明了面对由超高增长到次高增长,甚至是中速增长的长期拐点,是任何逆周期的调控和刺激性政策都改变不了的趋势,就能找到真正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药方。
与2008年至2009年相比,本轮下行周期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对缓和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国际市场容量被压缩,以及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致使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2008年雷曼倒闭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剧烈动荡,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急速下行,GDP季度环比折年率从2008年二季度的10.3%急滑到四季度的4.0%。
长期以来,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的条件下,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意味着外需放缓趋势的中长期化。
尽管变化的过程是平滑的、缓慢的,但从趋势上讲已趋近拐点。还有,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在降低。
这些年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占50.9%,2010年上升到69.3%。与2008年至2009年相比,本轮下行周期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对缓和。